时间: 2025-04-30 11:30: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30:45
词汇“北衙”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主要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北衙”进行深入分析:
“北衙”字面意思是指位于北方的官署或衙门。在中国古代,衙门是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和执行中央政令。
“北衙”一词源于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官署设置。随着历史的演变,其具体指代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中国古代社会,北衙作为中央或地方的行政机构,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它不仅是权力中心,也是法律和秩序的象征。
对于现代人来说,“北衙”可能唤起对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想象,带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和神秘感。
由于“北衙”是一个历史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直接应用。但在历史研究、文学创作或学术讨论中,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北衙钟声远,古道行人稀。”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北衙”的词汇,但类似的行政机构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
“北衙”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不多,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价值。了解“北衙”的含义和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衙】
(形声。从行,吾声。(yú)本义:列队行进的样子)。
旧时官署之称。
【引证】
张昭远《旧唐书·仪卫志》-诸州县长官在公衙亦准此。 、 《广韵》-衙,衙府也。 、 《陔余丛考》-衙门,本牙门之讹,《周礼》谓之旌门,郑氏司常注所云,巡狩兵车之会,皆建太常是也,其旗两边刻绘如牙状,故亦曰牙旗,后时因谓营门曰雅门。 、 《北齐书·宋世良传》-每日衙门虚寂,无复诉讼者。
【组词】
衙头、 衙职、 衙庭、 衙堂、 衙里、 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