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1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19:33
词汇“下气怡色”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专业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尝试进行以下分析:
“下气怡色”字面意思是指态度谦和、面带愉悦之色。其中,“下气”指的是谦逊、不傲慢的态度,“怡色”则指面带愉悦、和蔼的表情。
由于该词汇较为古雅,可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如诗词、古文等。在现代语境中,可能更多出现在专业领域或特定文化背景的讨论中,如礼仪、人际交往等。
由于“下气怡色”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较为模糊。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描述一种理想的人际交往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谦逊和和蔼被视为美德,因此“下气怡色”可能在强调礼仪和人际关系的讨论中出现。
该词汇给人以正面、温暖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和谐、友好的交往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描述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时使用“下气怡色”,例如在评价一位老师或领导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下气怡色,笑语盈盈暖人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面带微笑、态度谦和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轻柔、和谐的旋律来表达这种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谦逊”和“和蔼”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
“下气怡色”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强调了人际交往中的谦逊和和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表达方式,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
且如孝子事亲,须是~,起敬起孝。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气】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气,云气也。 、 《礼记·月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 《考工记·总目》-地有气。 、 《史记·项羽本纪》-望其气。 、 、 清·方苞《狱中杂记》-窗以达气。
【组词】
气朔、 气祲、 气纬、 气晕
3.
【怡】
(形声。从心,台(yí)声。本义:和悦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怡,和也。 、 《书·金传》。郑注:“悦也。”-公乃为诗以怡王。 、 《礼记·内则》。注:“悦也。”-下气怡色。 、 《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 、 《国语》-[亲稚]狗之事大矣,而主之色不怡,何也?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怡然自乐。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心旷神怡。
【组词】
怡心、 怡目、 怡怡、 怡情、 怡魂、 怡养、 怡声、 怡颜、 怡宁
4.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