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0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04:38
弃国: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离开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在基本含义上,它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决定不再居住在自己的国家,可能是因为政治、经济、社会或其他个人原因。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弃国”可能被用来描绘主人公的悲壮选择,如逃离暴政或追求自由。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某人移民到另一个国家的情况。 专业领域:在政治学或国际关系中,“弃国”可能涉及更复杂的概念,如政治避难或国家认同的丧失。
同义词:移民、流亡、逃离 反义词:归国、回乡、定居
“弃国”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源自古代汉语,最初可能用于描述因战乱或政治原因离开家园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包括经济和社会原因的离开。
在**历史上,“弃国”常常与战乱、政治迫害或寻求更好生活条件有关。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与全球化和技术发展带来的移民潮相关。
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无奈和牺牲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离别、孤独和重新开始的艰辛。
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朋友或亲戚因为工作或教育机会选择移民,这种经历让我对“弃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夜的寂静中,他弃国而去,星辰指引着未知的旅途。”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码头或机场,背景是模糊的家乡景色。听觉上,可能是飞机起飞的轰鸣声或是海浪拍打船体的声音。
在英语中,“弃国”可以对应“emigrate”或“flee one's country”,每个词汇都有其特定的语境和情感色彩。
“弃国”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历史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物理上的移动,更触及了身份、归属感和人类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复杂性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