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3:53
弃取: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放弃或选择某物。在汉语中,它通常用来描述在两个或多个选项之间做出决定,放弃一些,选择另一些。
“弃取”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其基本含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更加广泛,涵盖了从个人选择到宏观决策的多个层面。
在**文化中,“弃取”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相联系,强调在各种选择中寻求平衡和适度。
“弃取”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情感色彩,因为它涉及到放弃某些东西,这可能会引起失落感或遗憾。
在个人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弃取”的时刻,比如在职业发展、人际关系或个人兴趣上的选择。
在诗歌中,“弃取”可以用来表达人生选择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弃取, 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 每一次抉择,都是心灵的磨砺, 在得失之间,我们学会了成长。
在英语中,“弃取”可以对应到“choose or reject”或“make a choice”,虽然在表达上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弃取”是一个深刻且多面的词汇,它不仅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选择,还触及到文化、情感和哲学层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决策过程和情感体验。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