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21:5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21:58:58
烘堂大笑:这个成语形容满屋子的人同时大笑,场面非常热闹。字面意思是指在堂屋中的人们一起大笑,烘托出一种欢乐的氛围。
文学语境: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聚会或宴会上的欢乐场面,如《红楼梦》中描述贾府宴会的场景。
口语语境: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群人在一起时的欢乐气氛,例如:“我们聚会时,大家都在烘堂大笑。”
专业领域:在戏剧或表演艺术领域,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观众对某个喜剧表演的反应。
同义词:哄堂大笑、满堂笑声
反义词:鸦雀无声、寂静无声
词源:这个成语可能源自古代的宴会文化,人们在堂屋中聚会,共同享受欢乐时光。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扩大,不仅限于宴会,也可以用来形容任何集体场合中的欢乐气氛。
在**传统文化中,宴会和聚会是社交的重要方式,烘堂大笑反映了人们对欢乐和团结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温暖和欢乐的情感,联想到家庭聚会、朋友相聚的温馨场景。
在家庭聚会中,当大家分享趣事时,常常会出现烘堂大笑的情景,这种氛围让人感到非常温馨和幸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花前,笑声如潮,烘堂大笑,欢乐无边。”
想象一个充满灯光的房间,人们围坐在一起,笑声此起彼伏,这种场景给人带来温馨和欢乐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rst into laughter”或“roar with laught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集体欢乐的氛围。
烘堂大笑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欢乐的场面,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交和欢乐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唐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见唐赵璘《因话录·征》。
五代时期,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办理事物。和凝见冯道穿新衣与新鞋,就问冯道的新鞋多少钱,冯道举左脚说才900文。和凝马上就训斥下人,说他买鞋贪污他900文,冯道马上举右脚说这也是900文,于是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1.
【烘】
(形声。从火,共声。本义:烧,焚烧)。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言》-烘,燎也。 、 《诗·小雅·白华》-卬烘于歁。
【组词】
烘眼、 烘焰、 烘腾腾
2.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
3.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4.
【笑】
(会意。从竹,从夭。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字或从竹,从夭。本义:因喜悦开颜或出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也。李阳冰刊定说文从之。”-笑,喜也。 、 《字林》。朱骏声曰:“此字古皆从犬,本义犬狎人声也。从犬,箾省声。”-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也。 、 《易·萃》-一握为笑。 、 《诗·卫风·氓》-载笑载言。 、 、 《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 、 《论语·宪问》-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 《聊斋志异·狼三则》-止增笑耳。 、 《列子·汤问》-笑而止之。 、 清·周容《芋老人传》-笑而不顾。
【组词】
笑唏唏、 笑咍咍、 笑浪、 笑面夜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