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9:3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9:33:53
“借路”字面意思是指在行进过程中,为了到达目的地而经过他人的领地或路径。基本含义是在不拥有或控制某段路径的情况下,通过请求或协议使用该路径。
“借路”一词源于汉语,由“借”和“路”两个字组成。在古代,由于交通和通信的不便,借路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军事行动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物理路径,也用于比喻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借路常常与礼貌和尊重他人权利的价值观相关联。在现代社会,借路的行为可能涉及法律协议和责任问题,特别是在土地使用权和通行权方面。
“借路”这个词给人一种临时性和依赖性的感觉。它可能引发对合作、妥协和解决问题的联想。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需要借路的情况,例如在乡村旅行时,由于道路施工,我们不得不请求当地居民允许我们使用他们的私人道路。
在诗歌中,可以将“借路”用作比喻,表达在人生旅途中寻求帮助或通过困难时期的情感:
在生命的荒野中,我借路前行, 每一步都踏在未知的土地上。 借一缕阳光,照亮前行的方向, 借一阵风,吹散心中的迷茫。
视觉上,“借路”可能让人联想到一条蜿蜒的小径穿过田野或森林。听觉上,可能是车轮碾过泥土的声音,或是鸟鸣和风声交织的自然音乐。
在英语中,“借路”可以对应为“borrow a path”或“pass through”,但在不同文化中,对于借路的法律和道德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借路”这个词不仅涉及实际的物理路径,也具有丰富的比喻意义。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关于合作、尊重和适应的重要性。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他人,以及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导航。
1.
【借】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借进。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借,假也。 、 《广韵》-借,假借也。 、 《晋书·阮裕传》-借无不给。 、 宋·王安石《伤仲永》-借旁近与之。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允修借书。 、 、 、
【组词】
求借、 挪借、 借当、 借当头、 借典
2.
【路】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路,道也。 、 《尔雅》-路,途也。 、 《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诗·郑风·遵大路》-遵彼大路兮。 、 《易·说卦》-艮为径路。 、 陶潜《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组词】
路奠、 路赆、 路引、 路歧、 路次、 路村、 路票、 路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