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1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11:53
借贷记帐法是一种会计记账方法,它通过记录每一笔交易的借方和贷方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在借贷记帐法中,每一笔交易都必须至少影响两个账户,一个账户记为“借方”(增加),另一个账户记为“贷方”(减少),且借方总额必须等于贷方总额,以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
在专业领域,如会计、财务管理等,借贷记帐法是基础且核心的概念。在学术文献、专业培训和实际工作中,这一词汇频繁出现。在口语和非专业文学作品中,这一词汇可能较少直接提及,但会计和财务相关的讨论中会间接涉及。
同义词:复式记账法(Double-entry bookkeeping)
反义词:单式记账法(Single-entry bookkeeping)
借贷记帐法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由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在其著作《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首次系统阐述。随着商业的发展,这一方法逐渐被广泛接受并成为现代会计的基础。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借贷记帐法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对于确保企业财务透明度和合规性至关重要。它也是会计职业的核心技能之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信任构建有重要影响。
对于会计专业人士,借贷记帐法可能带来一种严谨和精确的联想,而对于非专业人士,它可能更多地与复杂和枯燥的财务工作相关联。
在个人理财中,了解借贷记帐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个人财务,比如记录每一笔收入和支出,确保财务平衡。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借贷记帐法比喻为生活的平衡艺术,每一笔“借”和“贷”都代表着生活中的得与失。
视觉上,借贷记帐法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排列的账本和清晰的数字表格。听觉上,可能是会计师在办公室里敲打计算器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借贷记帐法的基本概念是通用的,但在具体术语和应用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这一概念通常被称为“Double-entry bookkeeping”。
借贷记帐法是会计学的基础,对于确保财务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了解这一概念不仅对专业人士重要,对个人理财和理解现代经济体系也有帮助。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讨论和理解财务相关的话题。
1.
【借】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借进。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借,假也。 、 《广韵》-借,假借也。 、 《晋书·阮裕传》-借无不给。 、 宋·王安石《伤仲永》-借旁近与之。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允修借书。 、 、 、
【组词】
求借、 挪借、 借当、 借当头、 借典
2.
【贷】
(形声。从贝,代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施予;给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贷,施也。 、 《广雅》-贷,予也。 、 《大戴礼记·千乘》-以财投长曰贷。 、 《周礼·泉府》。司农注:“谓从官借本贾也。”-凡民之货者。 、 《孟子》-又称贷而益之。 、 《庄子·天运》-不贷无出也。 、 《汉书·食货志下》-贳贷卖买。
【组词】
贷施、 贷恤
3.
【记】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记,疏也。 、 《广雅》-记,识也。 、 《礼记·内则》-记有成。 、 《礼记·学记》-记间之学。 、 《后汉书·应奉传》-凡所经履,莫不暗记。 、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吾记天圣中。 、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
【组词】
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 记心、 记念、 记忆
4.
【帐】
(形声。从巾,长声。巾,麻丝织品。本义:篷帐,有顶的篷帐)。
同本义 。一种张挂或支架起来作为遮蔽用的器物。通常用布帛毡革制成。
【引证】
《说文》-帐,帱也。 、 《尔雅》-帱谓之帐。 、 《何承天纂要》-在上曰帐,在旁曰帷,禅帐曰帱。 、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 、 唐·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组词】
帷帐、 帐具、 帐门、 帐下、 帐内、 帐天、 帐落、 帐殿、 帐幄、 帐饮、 帐饯
5.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引证】
《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盐铁论·诏圣》-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 《管子·心术》-杀戮禁诛谓之法。 、 《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