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7:55: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7:55:48
词汇“干手”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打字错误或者是某个特定领域的术语。为了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我们需要假设“干手”是一个正确的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语境下的表达。以下是对“干手”进行分析的内容:
“干手”字面意思可能是指手上没有水分或污渍,即手是干燥的。在某些语境下,它可能指的是某人在某件事情上没有留下痕迹或责任,即“干净的手”。
由于“干手”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可能不明确。如果它是一个特定领域的术语,那么它的含义可能是在该领域内逐渐形成的。
在某些文化中,保持“干手”可能象征着清洁和纯洁。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某人被认为是“干手”的,可能意味着他们没有参与不道德或不合法的活动。
“干手”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洁、无辜和安全。它可能带来积极的情感反应,尤其是在强调卫生和道德的语境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要求孩子在吃饭前保持“干手”,以确保卫生。在工作中,特别是在需要高度清洁的环境中,如食品加工或医疗行业,保持“干手”是非常重要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她的手,如同清晨的露珠,干手无痕,却握住了希望的种子。”
视觉上,“干手”可能让人联想到干净的白毛巾或者是干燥的皮肤。听觉上,可能没有特定的声音联想,但如果是在描述洗手的场景,可能会联想到水流声和肥皂的泡沫声。
如果“干手”在其他语言中有对应的词汇,例如英语中的“clean hands”,那么它可能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即没有参与或责任。
“干手”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可以有多种解释和用法,从字面上的干燥状态到比喻上的无责任状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意思,并在特定语境中使用恰当的词汇。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