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1:42: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1:42:29
冰雹:冰雹是一种天气现象,由强对流云中降落的冰球或冰块组成。它们通常在雷暴期间形成,当水滴在云中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反复冻结和融化时,形成不同大小的冰雹。
冰雹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英语和中古英语,其形式和意义在历史中相对稳定。在不同的语言中,如德语(Hagel)和法语(grêle),冰雹的词汇也有类似的起源和演变。
在某些文化中,冰雹被视为不祥之兆或神的惩罚。例如,在农业社会中,冰雹可能被看作是对农作物的直接威胁,影响粮食生产和社区的福祉。
冰雹可能引起人们的恐惧和不安,因为它通常与破坏性的天气**相关联。同时,它也可能激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好奇。
在一次夏季的旅行中,我亲眼目睹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和力量。
在诗歌中,冰雹可以被用来形容冷酷无情的打击:
他的心,如冰雹般冷酷, 无情地击碎了她的梦想。
冰雹的视觉联想是密集的、白色的冰块从天而降,而听觉联想则是它们撞击地面或物体时发出的清脆声响。
在不同文化中,冰雹的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冰雹可能被视为净化或重生的象征,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纯粹的破坏力量。
冰雹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自然现象,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冰雹的多重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和生动地传达我们的思想和感受。
1.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2.
【雹】
(形声。从雨,包声。本义:冰雹)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注:“阳气在雨,温暖如汤,阴气薄之不相入,转而为雹,盖犹沸汤在闭器而沈于泉,则为冰也。”-阳之专气为雹。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水胜火,则为冰雹。 、 唐·李朝威《柳毅传》-霰雪雨雹,一时皆下。
【组词】
雹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