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6:2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6:28:31
“兔丝附女萝”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兔丝附女萝”是用来形容植物之间相互依附、缠绕的情景。兔丝和女萝都是蔓生植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常常相互缠绕,难以分离。
在文学作品中,“兔丝附女萝”常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难以分离的关系,尤其是在描述爱情、友情或亲情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植物学中,可能会用来描述植物的生长*性。
“兔丝附女萝”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自然界植物生长状态的观察,后来被文人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紧密相连关系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植物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兔丝和女萝的缠绕状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用来表达深厚的情感。
这个成语给人以温馨、缠绵的情感联想,让人想到人与人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它能够唤起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关系非常紧密的朋友或家人,表达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古原,兔丝附女萝,缠绵在心间,情深似海。”
想象一片古老的森林,兔丝和女萝在阳光下缠绕,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这种景象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轻柔的音乐,如小提琴的旋律,温柔而缠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ke two peas in a pod”,用来形容两个人非常亲密,总是形影不离。
“兔丝附女萝”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植物的自然状态,更深刻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富有诗意和情感深度的表达方式,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1.
【兔】
(象形。象踞后其尾形。本义:哺乳类动物,通称兔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其兽前足短后足长,俗字作菟。-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 、 《论衡·奇怪》-兔舐毫而孕,及其生子,从口而出也。 、 《诗·召南·兔置》-肃肃兔罝。 、 《礼记·曲礼》-兔曰明视。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 、 、 、 《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 、 、
2.
【丝】
(会意。从二糸。糸(mì),细丝。本义:蚕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丝,蚕所吐也。 、 《诗·召南·羔羊》-素丝五总。 、 《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 、 《史记·货殖列传序》-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唐·白居易《重赋》-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组词】
丝棉;丝网;丝缰、 丝人、 丝布、 丝妇、 丝子、 丝行、 丝庄
3.
【附】
(形声。从阜,付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bù)本义:小土丘。《说文》:“附娄,小土山也。”)。
沾着,附着。
【引证】
《诗·小雅·角弓》-如涂涂附。 、 《考工记·轮人》-是故涂不附。 、 马中锡《中山狼传》-丈人附耳谓先生曰:“有匕首否?”
【组词】
附缠、 附离
4.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
5.
【萝】
(形声。从艸,罗声。本义:植物名。指某些蔓生植物,即“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萝,莪也。蒿属。
【组词】
女萝;藤萝;茑萝;萝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