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2:10: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2:10:38
词汇“亡不待夕”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亡不待夕”字面意思是“死亡不会等到晚上”,比喻事情非常紧急,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个成语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和行动的必要性。
“亡不待夕”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原文是“亡不待夕,夕不待亡”,后来简化为“亡不待夕”。这个成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广泛使用,并保留了其紧迫性的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时间观念非常重要,强调及时行乐和及时处理事务。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在关键时刻采取果断行动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让人联想到需要立即行动的场景。它激发了人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人们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立即处理的工作任务,当时的感觉就像是“亡不待夕”,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时光如梭,亡不待夕,珍惜每一刻,不负韶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ime is of the essence”或“every minute counts”,都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和行动的必要性。
“亡不待夕”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传达了时间的紧迫性,还强调了在关键时刻采取果断行动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1.
【亡】
古同“无”。
没有。 同: 无
【引证】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亡以应。 、 《诗·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 《仪礼·士丧礼》-亡则以缁,长半幅。 、 《论语·子张》-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孟子·尽心上》-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 、 《汉书·李广苏建传》-自苦亡人之地。 、 、 《后汉书·列女传》-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待】 [口语]暂时停留,逗留,迟延 [口语]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4.
【夕】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夕,莫也。 、 《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 、 《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日东则景夕多风。 、 《书·洪范·五行》注-初昏为夕。 、 《周礼·地官·司市》-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 宋·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组词】
夕晖、 朝发夕至;夕霭、 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