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6:19: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6:19:51
扬汤止沸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锅里的热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以阻止水沸腾”。这个成语比喻采取的方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基本含义是指采取的措施不当,反而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在文学作品中,扬汤止沸 常用来批评那些看似积极但实际上无效甚至有害的行动。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不切实际或适得其反的解决方案。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经济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政策或策略的有效性。
同义词:治标不治本、杯水车薪 反义词:釜底抽薪、对症下药
扬汤止沸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这句话原本是比喻在处理问题时要从根本上解决,而不是采取表面上的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强调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传统文化中,扬汤止沸** 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社会实践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后果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无奈和失望的感觉,因为它揭示了某些措施的无效性。在思考和表达中,它提醒人们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处理表面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问题,看似有解决方案,但实际上只是扬汤止沸。例如,在处理团队冲突时,如果只是暂时平息而不解决根本原因,问题最终会再次爆发。
在诗歌中,可以将 扬汤止沸 融入到描述困境和无效努力的场景中:
扬汤止沸,水更沸,
心急如焚,事难遂。
釜底抽薪,火自灭,
深思熟虑,方为贵。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人不停地舀起沸腾的水再倒回去,水花四溅,但锅里的水依然沸腾不止。这种场景可以与紧张、焦虑的音乐相结合,增强视觉和听觉的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ouring gasoline on the fire",意思是采取的措施反而加剧了问题。这个表达与 扬汤止沸 有相似的含义,都强调了措施的无效性和加剧问题的效果。
扬汤止沸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在解决问题时需要采取有效和根本的措施。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避免采取表面上的、无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复杂的情况和问题。
扬汤止沸,使不焦烂。
臣闻~,不如去薪;溃痈之痛,胜于养毒。
东汉末年,刘廙因哥哥刘望之被荆州刺史刘表所杀就去投奔曹操,他的弟弟刘伟是行刺曹操的案犯魏讽的同党,按律刘廙也应处死,可曹操爱惜人才并没有杀他。刘廙给曹操写一封信,感谢曹操扬汤止沸救命之恩,让他枯木生花
1.
【扬】
(形声。从手,昜(yáng)声。金文字形,像用双手举起“玉”,是会意字。本义:高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扬,飞举也。 、 《小尔雅》-扬,举也。 、 《礼记·檀弓》-杜篑洗而扬觯。 、 《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斛。 、 《仪礼·乡射礼》-南扬弓。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扬其波。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扬鞭语曰。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大风扬积雪。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扬帆去。
【组词】
扬楫、 扬袂、 扬眉、 扬旌、 扬麋、 扬觯、 扬鞭、 扬臂、 扬徽、 扬刃
2.
【汤】
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引证】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歌声》-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清凉山。
广大貌;浩茫貌
【引证】
南朝梁·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
3.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
4.
【沸】
(形声。从水,弗声。本义:泉水大量涌出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涌出之貌。-沸,滭沸滥泉也。 、 《诗·小雅·采菽》-觱沸槛泉。 、 《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 、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愤泉秋沸。
【组词】
沸沸、 沸射、 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