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58: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58:37
“时弊”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当前社会或时代中存在的弊端、问题或不良现象。它强调的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负面特征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时弊”常被用来批判或揭露社会的不公和腐败。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来表达对当前社会状况的不满或担忧。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分析和讨论具体的社会问题。
同义词如“弊端”强调的是问题或缺陷,而“时弊”更侧重于与时代相关的负面现象。反义词如“时兴”则指的是当前流行的、受欢迎的事物。
“时弊”一词源于汉语,由“时”和“弊”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和使用场景也在不断演变。
在**文化中,“时弊”常常与社会批判和改革联系在一起。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通过揭露时弊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时弊”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批判和不满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社会的不公、腐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时弊”来讨论当前社会的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时弊如风,吹散了公正的云,留下了贪婪的雨。”
看到“时弊”这个词,我可能会联想到一些反映社会问题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听到一些批判性的演讲或讨论。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ocial ills”或“contemporary issues”,它们都指代当前社会的问题或弊端。
“时弊”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它帮助我们识别和讨论社会中的问题。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让我能够更准确和有力地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批判。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弊】
(形声。字本作“獘”,从犬,敝声。从犬,表示被狗扑倒或遭狗咬而倒下。讹变为“弊”。本义:仆,向前倒下)。
仆;向前倒下。 同: 毙
【引证】
《说文》-獘,?顿仆也。 、 《礼记·檀弓》-射之獘一人。 、 《周礼·大司马》-质明,弊旗,诛后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