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0:2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0:22:02
词汇“时师”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的可能含义和用法。
“时师”字面意思可能是指“时间的导师”或“掌握时间的人”。在古代,师通常指的是老师或导师,因此“时师”可能指的是在时间管理、历史知识或天文学方面有深厚造诣的人。
由于“时师”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一个智慧的老人,他能够预知未来或掌握时间的秘密。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会出现,除非是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讨论中。
“时师”可能是由“时”和“师”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在古代汉语中,“时”可以指时间、季节或时机,而“师”则指老师或导师。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对时间知识的尊重和对掌握这种知识的人的尊称。
在**传统文化中,时间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如“天时、地利、人和”等概念。因此,“时师”可能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被用来形容那些能够理解和利用时间的人。
“时师”这个词汇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神秘和智慧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能够洞察时间奥秘的智者。
由于“时师”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没有遇到过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将“时师”用来形容一个能够穿越时空的旅者:
时师穿越千年的风霜,
在历史的河流中徜徉。
他的眼中藏着星辰的秘密,
指引着迷途的灵魂归航。
“时师”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图书馆、星象图和悠扬的古琴声,这些都是与智慧和时间相关的视觉和听觉元素。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时师”的词汇,但类似的concepts,如“时间旅行者”或“历史学家”,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
“时师”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体现了对时间智慧的尊重和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1.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
2.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