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2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24:22
“不露辞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言语和表情上不显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或情感。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内敛和克制的态度,即使在面对压力或挑战时,也能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或意图。
在文学作品中,“不露辞色”常用来形容那些深藏不露、城府深沉的角色,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某些情境下就表现出这种特质。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的谨慎和自制。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情绪控制和表达上有所不同,但都与“不露辞色”在某种程度上相关联。
“不露辞色”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内敛和克制的文化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情绪控制的一个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内敛和克制被视为美德,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和社交互动中。因此,“不露辞色”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强调了在面对各种情境时保持冷静和自制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稳重和可靠。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压力下仍能保持冷静的人,这种特质在危机管理或领导力中尤为重要。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冷静的情况。使用“不露辞色”这个成语来提醒自己保持镇定,帮助我在压力下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暴的中心,他站立如松,
不露辞色,心如止水。
想象一个平静的湖面,即使周围风起云涌,湖面依然平静无波。这种视觉形象与“不露辞色”的内涵相呼应。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轻柔的古典音乐,如巴赫的作品,它们传达出一种平静和内敛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keep a straight face”或“maintain composure”,它们都传达了在困难或尴尬情况下保持冷静的意思。
“不露辞色”这个成语在我对汉语的理解和使用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情绪控制的词汇,也是*文化中强调内敛和克制的一个体现。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理解了在不同情境下保持冷静和自制的重要性。
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露】
3.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4. 【色】
1. 【辞色】 言辞和神色; 指温和的言语﹑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