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1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11:25
巧诈:指巧妙而狡猾的欺骗行为,通常涉及智慧和策略的运用,以达到不诚实的目的。
巧诈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巧”意味着巧妙、聪明,而“诈”意味着欺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巧妙而狡猾的欺骗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巧诈往往被视为负面品质,与儒家倡导的诚实和正直相悖。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巧诈也可能被视为生存智慧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复杂的社交和商业环境中。
巧诈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不诚实和欺骗。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信任和道德的担忧,以及对复杂人际关系的警惕。
在个人经历中,巧诈可能出现在与不诚实的人打交道时,例如在商业交易中遇到欺诈行为,或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虚伪的朋友。
诗歌:
在巧诈的迷宫中,
智慧与欺骗交织,
谁能在谎言的阴影下,
找到真理的光芒?
视觉:巧诈可能让人联想到复杂的迷宫或棋局,象征着智慧与欺骗的较量。 听觉:巧诈可能让人联想到低沉而狡猾的笑声,或者紧张的谈判声。
在英语中,与“巧诈”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sly”或“cunning”,它们都强调了智慧和狡猾的结合,但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度和评价可能有所不同。
巧诈这个词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特定的行为,还反映了人们对诚实和欺骗的复杂态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有助于更准确地描绘人物和情境,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警惕和诚实。
1.
【巧】
(形声。从工,丂(kǎo)声。“工”有精密、灵巧义。本义:技艺高明、精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巧,技也。 、 《墨子·贵义》-利于人,谓之巧。 、 《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 马融《长笛赋》-工人巧士。 、 明·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组词】
巧思、 巧工、 巧任、 精巧;工巧、 巧夺天孙、 巧舌、 巧便、 小巧、 手巧
2.
【诈】
(形声。从言,乍声。从言,说明与言论有关。本义:欺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诈,欺也。 、 《尔雅》-诈,伪也。 、 《荀子·脩身》-匿行曰诈。 、 《荀子·富国》-有掎挈伺诈。 、 《吕氏春秋·义赏》-繁战之君,不足于诈。 、 《吕氏春秋·务本》-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 《聊斋志异·狼三则》-禽兽之变诈。
【组词】
诈端、 诈掯、 诈哄、 诈伪、 诈力、 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