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2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21:21
词汇“失俗”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推测“失俗”可能指的是失去或偏离了世俗的标准或习惯。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失俗”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或事物失去了世俗的特征或行为,可能变得与众不同,或者不再遵循常规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由于“失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个角色或情节超脱了世俗的束缚,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或精神境界。
由于“失俗”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难以考证。它可能是由“失”和“俗”两个字组合而成,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的背离。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失俗”可能被视为一种积极的态度,代表着对传统束缚的突破和对个性的追求。
“失俗”可能给人一种新颖、独特的感觉,它可能激发人们对自由和创新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行为或思想失俗的人,他们的独特性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启发或反思。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失俗”来形容一个超脱尘世的意境:
在这失俗的境界,
心灵得以自由飞翔,
远离尘嚣的喧嚣,
拥抱纯粹的宁静。
“失俗”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抽象的艺术作品,如现代绘画或实验音乐,它们往往突破传统形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失俗”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个性、行为或艺术作品的非传统特征来实现。
“失俗”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表达个性与创新的方式。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描述和理解世界。
1.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