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8-01 23:0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1 23:02:48
却走: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退走”或“后退”,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或物体从当前位置向后移动或离开的动作。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却走”可能用来描绘人物的犹豫、恐惧或策略性的撤退,增加情节的紧张感。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却走”可能用来描述某人意外或不情愿的离开。
专业领域:在军事或体育领域,“却走”可能指战术性的撤退或后退。
同义词:退却、后退、撤退
反义词:前进、前行、进发
“却走”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字面组合“却”表示“退”或“拒绝”,“走”表示“移动”。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其基本意义。
在**文化中,“却走”可能带有负面或消极的含义,因为它常常与失败、逃避或不坚定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交往中,这种行为可能被视为缺乏决心或责任感。
“却走”这个词可能引发一种失望或不安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暗示了预期的行动没有发生,或者有人没有履行承诺。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有一次团队项目中,原本负责关键部分的一位同事却走了,留下了巨大的工作缺口,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却走”的负面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月光下,他却走,留下一地寂寞。”
视觉上,“却走”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孤独地后退,背景是模糊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孤立和失落的感觉。听觉上,可能是沉重的脚步声,逐渐远去。
在英语中,“却走”可以对应为“back away”或“retreat”,但这些词汇在英语中可能更多地用于描述物理上的后退,而不太强调情感或心理上的撤退。
“却走”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语境含义,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物理动作,还反映了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行为。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图。
1.
【却】
(形声。本作“却”,俗字作“却”。从卩,谷(què)声。卩(jié),象人下跪的样子,即腿骨节屈曲的样子。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本义: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退也”。-却,节欲也。 、 《考工记·梓人》-却行仄行。 、 《庄子·人间世》-吾行却曲。 、 《战国策·秦策》-怒战栗而却。 、 《仪礼·既夕礼》-却下而载之。 、 《楚辞·愍命》-却骐骥以转运兮。 、 《史记·魏公子列传》-北救赵而却秦。 、 、 《史记·廉颇蔺相列传》-持璧却立。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曳笏却立。
【组词】
退却、 却走、 却还、 却避、 却归、 却略、 却去、 却生、 却立
2.
【走】
(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走,趋也。 、 《诗·大雅·緜》-来朝走马。 、 《仪礼·士相见礼》-某将走见。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险其走。 、 《吕氏春秋·期贤》-若蝉之走明火也。 、 《大戴礼记·诸侯迁庙》-在位者皆反走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飞沙走砾。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几欲先走。
【组词】
走马观花;走堂的、 走塘的、 走百病、 走骤、 走丸、 走解、 走三家不如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