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时间: 2025-05-04 05:17:21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基础信息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意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5:17:21

基本定义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说在八公山上,连草木都像是士兵一样。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紧张或恐惧的状态下,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疑神疑鬼,把普通的事物都看成是威胁。

语境分析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战争或紧张局势中的人物。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某人过于敏感或多疑。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焦虑和恐慌症状。

示例句子

  1. 在那个漆黑的夜晚,他独自一人走在森林里,感觉“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2. 自从那次事故后,他变得非常敏感,总是觉得“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3. 在敌军逼近的消息传来时,城里的居民都感到“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同义词与反义词

同义词:杯弓蛇影、风声鹤唳

  • 杯弓蛇影:形容因疑神疑鬼而自相惊扰。
  • 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自相惊扰。

反义词:泰然自若、处之泰然

  • 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能保持镇定,不慌不忙。
  • 处之泰然:形容对待事情非常镇定,不慌不忙。

词源与演变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八公之山,草木皆兵”,用来描述晋国军队在八公山上的紧张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人在紧张或恐惧时的状态。

文化与社会背景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战争和紧张局势的深刻理解。它强调了在极端压力下人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变得非常敏感和多疑。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在黑暗中行走时的恐惧感,以及在不确定和危险的环境中的焦虑。

个人应用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迷路了,周围的一切都让我感到不安,那时候我就有一种“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感觉。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夜幕低垂,星光稀疏,
我在林间徘徊,心中不安。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每一声响动,都让我心跳加速。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黑暗的森林,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以及远处传来的不明声响,这些都能增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ranoia”或“being on edge”,但这些表达没有直接对应的中文成语那样富有诗意和历史深度。

反思与总结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人在紧张状态下的心理反应,也反映了人类对未知和危险的普遍恐惧。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描述复杂的心理状态。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来源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引证

“~”,是错觉的一例。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故事

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看到八公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相关字

1.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3.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4.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5.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

6.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7. 【皆】 (会意。从比,从白。从“比”,有“并”的意思。本义:都,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皆,俱词也。 、 、 《左传·哀公十一年》-皆死皆殡。 、 《书·汤誓》-予及汝皆亡。 、 《战国策·齐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 《战国策·齐策》-皆以美于徐公。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皆自于人欤。 、 宋·苏轼《石钟山记》-所在皆是。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皆托忠烈之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环村居者皆猎户。 、
【组词】 皆悉、 皆既、 这件事情人人皆知

8.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相关词

1. 【草木皆兵】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相关问答

相关查询

桥吏 桥冢 桥代 桥丁 桤木 档调 档次 档案馆 档案学 档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郊寒岛瘦 浓妆艳服 包含骄的成语 腾摧 力字旁的字 攘抑 以螳当车 幺字旁的字 矶沚 烂结尾的成语 阿匼取容 弦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月字旁的字 村生泊长 古调单弹 鬼字旁的字 齲字旁的字 铸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