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1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12:35
动摇:动摇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物体因外力作用而摇晃或不稳定。在引申义上,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信念、决心、立场等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坚定或不稳定。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动摇”常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如“他的信念在现实的冲击下开始动摇。”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动摇”可以用来描述某人的决心或信心受到挑战,如“他的决心从未动摇过。”
专业领域:在政治学或社会学中,“动摇”可能指代政权或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同义词:摇摆、犹豫、彷徨、不坚定
反义词:坚定、稳固、不动摇、坚毅
“动摇”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字面意义与物理**有关,随着语言的发展,其意义逐渐扩展到心理和抽象概念上。
在中华文化中,“动摇”常常与坚持和毅力的价值观相对立,强调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的重要性。
“动摇”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可能引发焦虑和不安。
在个人经历中,“动摇”可能出现在面对职业选择、人际关系或个人信念的挑战时。
在诗歌中,“动摇”可以用来形容情感的波动,如“爱情的风**摇了心灵的港湾。”
视觉上,“动摇”可能让人联想到摇晃的树枝或不稳定的建筑物;听觉上,可能是风声或地震声。
在英语中,“动摇”可以对应为“shake”或“waver”,但这些词汇在语义上可能不如“动摇”那样强调心理状态的变化。
“动摇”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它不仅描述物理上的不稳定,也深刻地描绘了人类心理的脆弱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动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状态。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