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3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36:04
动机与效果 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描述行为的两个方面:动机是指个体采取行动的原因或目的,而效果则是指该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或影响。在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领域,这两个概念经常被用来分析和评估行为。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动机与效果的评价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的动机可能更多地被视为对集体利益的贡献,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的动机和效果更可能被单独评价。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行为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动机可能是纯粹和善良的,但效果却可能是复杂和多面的,这种对比可能引发对人性、道德和决策过程的深刻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评估自己的动机和行为的效果。例如,选择职业的动机可能是追求个人兴趣,而效果可能是长期的职业满足感和经济稳定。
在诗歌中,可以将“动机与效果”融入对人类行为的深刻反思:
动机如晨曦,温暖而明亮,
效果似黄昏,复杂且多变。
我们在光与影中徘徊,
寻找那永恒的平衡点。
在不同语言中,“动机与效果”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核心概念是普遍的。例如,在德语中,“Motivation und Effekt”直接对应这两个概念。
“动机与效果”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词汇,它帮助我们理解行为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影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分析和沟通复杂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1.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2.
【机】
木名。桤木树。
【引证】
《说文》-机,机木。从木,几声。 、 《山海经·北山经》。注:“似榆,可烧,以粪稻田。”-单狐之山多机木。 、 左思《蜀都赋》-春机杨柳。
几案,小桌子。 同: 几
【引证】
《易·涣》。注:“承物者也。”-奔其机。 、 《庄子·秋水》-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 、 《左传·昭公元年》-围巾几(机)筵。
【组词】
机杖、 机案、 机筵、 机榻
3. 【与】
4.
【效】
(形声。从攴(pū),交声。“攴”有致力的意思。本义:献出;尽力)。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 、 《史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
【组词】
效力;效绩、 效玺、 效己、 效芹
5.
【果】
(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果,木实也。 、 《易·说卦》-艮为果蓏。 、 《周礼·场人》。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 、 《素问·藏器法时论》。注:“谓桃李杏栗枣也。”-五果为助。 、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 明·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组词】
果布、 果馔、 果谷、 果正、 果桌、 草果;荚果;浆果;果瓜、 果茹、 果隋、 果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