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4:56
“以身殉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词汇强调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通常用于描述那些在战争、灾难或其他国家危机中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英勇献身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以身殉国”常被用来塑造英雄形象,强调人物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人们会用类似的概念来表达对某人牺牲精神的敬意。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中,这个词汇被用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动机。
“以身殉国”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在描述战争和忠诚的文本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和历史作品中,成为表达忠诚和牺牲的经典表达方式。
在文化中,“以身殉国”被视为高尚的行为,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极大贡献。这种观念在的教育和媒体中被广泛传播,鼓励人们为了更大的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庄严和崇高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它激发人们对那些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的人的敬意和感激。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这个词汇,但在讨论历史**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时,人们会用这个概念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以身殉国”来描绘一个英雄的形象,如:
在风起云涌的战场,
他以身殉国,
化为永恒的星光,
照亮后人的道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战士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场景,背景音乐可以是庄严的进行曲,增强这种牺牲和忠诚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为国捐躯”(sacrifice for one's country)或“为国家而死”(die for one's country),虽然具体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以身殉国”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强调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深化对文化内涵的认识。
伯宗曰:‘丈夫当死战场,以身殉国,安能归死儿女手中乎?’
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上。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
3.
【殉】
(形声。从歹(本作歺),旬声。歺(è),剔过肉剩下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殉葬;以人从葬)。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殉,用人送死也。 、 《左传》-王缢于芋尹申亥氏。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 、 《礼记·檀弓下》-死者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与城为殉。
【组词】
殉死;殉葬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