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8-01 22:4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1 22:49:27
“以辞取人”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根据一个人的言辞来评价或判断这个人。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在交流中往往通过对方的言辞来形成对其性格、能力或品质的看法。
“以辞取人”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言辞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化和语言中,强调言辞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在**文化中,言辞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社交工具。孔子强调“言而有信”,认为言辞应当真实可信。在现代社会,言辞的准确性和诚信度仍然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诚信和真实性,提醒我在交流中应当谨慎选择言辞,避免误导他人。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的言辞总是非常得体且有说服力,这让我对他产生了很高的评价,也学到了如何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言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以辞取人,言如剑锋,/ 一字一句,皆显真容。”
想象一个法庭场景,律师的言辞如同音乐般流畅,每个字词都充满力量,这种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强化了“以辞取人”的效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judge a person by their words”,强调了言辞在评价一个人中的重要性。
“以辞取人”这个词汇强调了言辞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交流中应当谨慎选择言辞,以真实和诚信为基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沟通技巧和人际关系。
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3.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