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4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42:20
“以言取人”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根据一个人的言辞来评价或判断这个人。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往往通过他人的言语来形成对其性格、能力或品质的看法。
在文学中,“以言取人”常常用来批判那些仅凭表面言辞就轻易下结论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提醒他人不要仅凭一次谈话就对某人做出判断。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力资源管理,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面试过程中的偏见问题。
同义词“以貌取人”强调根据外表来判断人,而“以言取人”则侧重于言语。反义词“以行观人”和“以实论人”则强调通过行为和实际表现来评价一个人。
“以言取人”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关于言行一致的教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言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在**文化中,“以言取人”常常与“言多必失”和“言为心声”等观念相联系,强调言语的慎重和真实性。在社会交往中,这个词汇提醒人们要谨慎对待他人的言辞,避免过早下结论。
这个词汇让我联想到人们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偏见。它提醒我在评价他人时要更加全面和深入,不要仅凭一次谈话就做出判断。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过一些仅凭一次会议中的言辞就对同事做出负面评价的情况。这让我意识到“以言取人”的陷阱,并促使我在评价他人时更加谨慎。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言如流水,心似镜, 以言取人,误终生。 行胜于言,真知音, 莫让言语,遮望眼。”
在视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人们在交谈中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以及他们言辞背后的真实意图。在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调和语气,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们的判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或“take someone at their word”,强调不要仅凭表面来判断一个人。在不同文化中,这个概念都有所体现,但具体表达和强调的方面可能有所不同。
“以言取人”这个词汇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时要全面考虑,不要仅凭一次谈话或表面的言辞就做出判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加谨慎和深入地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和性格。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失之宰予。”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3.
【取】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取,捕取也。 、 《周礼》-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 《资治通鉴·唐纪》-取吴元济。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