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1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18:30
焚帛(fén bó)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烧毁或焚烧丝织品,特别是指古代在祭祀仪式中焚烧丝织品以示敬意或作为祭品。
在文学作品中,焚帛可能被用来描绘庄重的祭祀场景,强调仪式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文化类的专业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用以解释古代的祭祀*俗。
焚帛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可能有所缩小,主要在历史文献或特定的文化讨论中出现。
在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焚帛*作为祭祀的一部分,体现了古人对神灵或祖先的尊敬和敬畏。这种俗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常见,但在某些传统节日或特殊场合,仍可能有人遵循这一古老的传统。
焚帛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重仪式和神秘的**氛围,给人一种古老而神圣的感觉。它也可能唤起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怀念。
在现代生活中,焚帛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参与某些传统文化活动或研究古代历史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例如,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或阅读古代文献时,可能会了解到这一*俗。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祭祀的诗歌时,可以使用焚帛这个词汇来增强诗歌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古道旁,焚帛烟起,
祭天祈福,心诚则灵。
焚帛可能让人联想到袅袅升起的烟雾和燃烧的声音,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可以用来创作艺术作品,如绘画或音乐,以表达古代祭祀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俗可能使用不同的物品,如焚烧木材或香料。例如,在印度教中,焚烧香料是常见的祭祀方式。
焚帛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日常交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祭祀文化和传统俗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汉语和了解文化的过程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1.
【焚】
(会意。从火,从林。甲骨文字形,象火烧丛木。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本义:烧山)。
用火烧山林宿草。
【引证】
《说文》-焚,烧田也。 、 《公羊传·桓公七年》。传:“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焚咸丘。 、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
2.
【帛】
(形声。从巾,白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白”字,下面是“巾”字。本义:丝织品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汉·刘向《列女传》-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 、 《左传·闵公二年》-大帛之冠。 、 《淮南子·原道》-执玉帛者万国。 、 《周礼·大宗伯》-孤执皮帛。 、 《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 杜牧《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如周身之帛缕。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布帛、 玉帛;财帛;帛召、 帛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