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8: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8:28
“听命由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听从天命,即接受并顺从命运的安排。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被动接受命运的态度,认为人的努力无法改变既定的命运。
在文学作品中,“听命由天”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在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时的无奈和接受。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无能为力或放弃抵抗的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探讨宿命论或接受现实的心理状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被动程度和情感色彩的不同。反义词则强调主动改变命运的决心和行动。
“听命由天”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宿命观念,认为人的一生都是由天意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或哲学讨论,也进入了日常语言和文学创作。
在**传统文化中,“听命由天”与儒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相契合,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天命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不可控因素时的无奈和接受。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无奈和接受。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面对巨大困难时的无力感,或是对生活中不可预测因素的接受态度。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面对职业选择的困境时,感到“听命由天”的心态。意识到有些事情超出个人控制范围,选择接受并寻找新的方向。
在诗歌中,可以将“听命由天”融入表达对自然或命运的敬畏:
风起云涌,听命由天,
星辰指引,心随自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宁静山水或古老庙宇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接受和宁静的氛围。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悠扬的古琴音乐,传达出一种平和与接受的情绪。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et go and let God”(放手交给上帝),表达了一种类似的被动接受命运的态度。
“听命由天”这个成语在表达接受命运和无能为力的情感时非常有用。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宿命观念,也与现代人在面对不可控因素时的态度相呼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态度。
不,莫管我,且听命由天。
郑振铎《桂公塘》:“不,莫管我,且~。”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命】
(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命,使也。 、 汉·蔡邕《独断》-出君下臣名曰命。 、 《贾子·礼容》-语下命者,制令也。 、 《文选·闲居赋序》注-凡尊者之言曰命。 、 《诗·大雅·卷阿》-维君子命。 、 《仪礼·燕礼》-某固辞不得命。 、 《吕氏春秋·孟春纪》。注:“命,令也。”-命田舍东郊。 、 《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令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 清·周容《芋老人传》-命妪煮芋。 、 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组词】
命酌、 命席、 命酒、 命乐、 命官、 命材、 命事、 命使、 命将、 命相、 命讨、 命教
3.
【由】
(《说文》无“由”字,古字字形)。
树木生新枝。亦泛指萌生。
【引证】
《左传》-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
【组词】
由蘖、
4.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