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47: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47:00
词汇“凝虚”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意义,但组合在一起时,可能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或意境。
将这两个字组合,“凝虚”可能指的是将抽象或无形的事物凝结成形,或者是指在虚无中凝结出实体。
由于“凝虚”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超脱现实的意境,或者是一种从虚无中创造出实体的神秘过程。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
由于“凝虚”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现代文学或艺术创作中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用以表达特定的意境或概念。
在某些文化或艺术领域,“凝虚”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表达,或者是一种对虚无和存在的哲学思考。
“凝虚”可能给人一种神秘、深邃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或者是从虚无中创造出美的过程。
由于“凝虚”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欣赏艺术作品或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会遇到这个词汇,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凝虚”来形容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月光下,凝虚的花朵悄然绽放,
在夜的画布上绘出幽蓝的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中,抽象的线条和色彩逐渐凝聚成具体的形状,给人一种从虚无到实体的视觉体验。在音乐中,可能联想到一段旋律从静谧中逐渐凝聚出鲜明的主题。
由于“凝虚”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太明确。在其他语言中,可能需要寻找类似的表达来传达相似的意境。
“凝虚”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表达抽象与实体之间转换的独特方式。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它可能被用来探索更深层次的主题和意境。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加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
1.
【凝】
(会意。古冰字,从水,从疑。疑,止也。疑亦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凝,水坚也。 、 《广雅》-凝,定也。 、 《诗·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 《考工记》-凝土以为器。 、 《礼记·乡饮酒义》-天气严疑之气。 、 枚乘《七命》-霜锷水凝。 、 唐·岑参《走马川行》-幕中草檄(xì)砚水凝。
【组词】
凝寒、 凝冰、 凝雨、 凝涸、 凝霜
2.
【虚】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hū)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 、 《尔雅》-河出昆仑虚。 、 《易·升》-虚邑。 、 《诗·傭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 《庄子·天运》-以游逍遥之虚。
【组词】
虚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