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5:2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5:28:43
凝聚力: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物质内部粒子之间的结合力,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在社会科学中,它指的是一个团体、组织或社会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团结,使得他们能够共同面对挑战并保持稳定。
凝聚力一词源于物理学中的“凝聚”,后来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用以描述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的稳定性。
在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中,凝聚力被视为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关键因素。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一直被高度重视。
凝聚力这个词给人一种温暖和安全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场景,激发人们对集体力量的信任和依赖。
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一个志愿者团队,团队的凝聚力让我们在服务社区时更加高效和有成效。
诗歌: 凝聚力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的角落, 在团结的歌声中,我们携手前行。
视觉:想象一群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凝聚力。 听觉:听到合唱团和谐的歌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在英语中,“cohesion”和“bond”可以对应“凝聚力”,但“cohesion”更偏向于物理或化学的结合,而“bond”则更多指情感上的联系。
凝聚力是一个多面向的词汇,它不仅在科学领域有其基础定义,在社会和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促进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1.
【凝】
(会意。古冰字,从水,从疑。疑,止也。疑亦声。本义:结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凝,水坚也。 、 《广雅》-凝,定也。 、 《诗·卫风·硕人》-肤如凝脂。 、 《考工记》-凝土以为器。 、 《礼记·乡饮酒义》-天气严疑之气。 、 枚乘《七命》-霜锷水凝。 、 唐·岑参《走马川行》-幕中草檄(xì)砚水凝。
【组词】
凝寒、 凝冰、 凝雨、 凝涸、 凝霜
2.
【聚】
(形声。小篆,下面是三个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声符。本义:村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邑落曰聚,今曰邨,曰镇,北方曰集皆是。-聚,会也。 、 《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 、 《史记·平帝纪》-聚曰序。 、 《后汉书·王扶传》。注:“小于乡曰聚。”-所止聚落化其德。 、 刘向《说苑》-乡聚里中人哀而救之。 、 枚乘《上书谏吴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
【组词】
聚落
3.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