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3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38:43
词汇“挟赤”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挟赤”字面意思是指带着红色,其中“挟”意味着携带或带着,“赤”则指红色。在古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物带着红色的事物或状态。
由于“挟赤”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使用这个词汇的情况,但需要具体文献来考证。
由于“挟赤”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很难找到具体的例句。如果强行构造句子,可能会是这样的:
同义词:携带红色、带着红色 反义词:无红色、不带红色
“挟赤”的词源可能来源于古代汉语,具体的历史演变需要查阅更多的古代文献和语言学资料。
在古代文化中,红色往往象征着吉祥、喜庆和权力。因此,“挟赤”可能在某些场合下与这些象征意义相关联。
对于我个人来说,“挟赤”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将军,带着红色的旗帜,显得威武而庄严。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遇到需要使用“挟赤”这个词汇的场合,因此没有具体的个人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尝试这样使用: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将军带着红色的旗帜,骑马奔驰在战场上,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和听觉上的马蹄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挟赤”的词汇,但红色作为一种颜色,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通过对“挟赤”这个词汇的分析,我认识到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有限,但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有其特定的用法和意义。这个词汇的学习让我对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深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1.
【挟】
(形声。从手,夹声。本义:用胳膊夹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挟,俾持也。 、 《国语·齐语》-挟其枪。刈耨鑮。 、 《管子·小匡》注-右掖曰挟。 、 《国语·吴语》-挟经秉枹。 、 《楚辞·天问》-何冯弓挟矢。 、 《战国策》-左挟弹,右摄丸。 、 《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 、 明·魏禧《大铁椎传》-骑马挟矢。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操刀挟盾。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挟匕首。
【组词】
腋下挟着一本书;挟枪;挟弓;挟尺
2.
【赤】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赤,南方色也。 、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 《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其色赤。 、 《书·顾命》。郑注:“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赤刀。 、 《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 《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困于赤绂。 、 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日上,正赤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