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35: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35:52
人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专注于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结构、行为、语言、生物学特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随时间演变。它通常分为四大分支: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
“人类学”一词源自希腊语“anthropos”(人类)和“logia”(研究),最早出现在1*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研究范围和方法论不断扩展和深化。
人类学在西方文化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殖民时期,它被用来理解和控制非西方文化。在现代,人类学更多地被视为促进文化理解和尊重的工具。
人类学常常让人联想到对未知文化的探索和理解,带来一种对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敬畏感。
在旅行中,我曾通过人类学的视角观察和理解当地的文化*俗,这让我对不同生活方式有了更深的尊重和欣赏。
在诗歌中,人类学可以被用来象征对人类深层本质的探索:
在文化的海洋中航行,
人类学的罗盘指向未知的岸。
每一种语言,每一种*俗,
都是时间的诗篇,等待解读。
人类学可能让人联想到田野调查的照片、不同民族的音乐和舞蹈,以及展示文化差异的纪录片。
在不同语言中,如法语的“anthropologie”和西班牙语的“antropología”,其基本含义与英语中的“anthropology”相似,但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研究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人类学作为一个词汇和学科,对我来说是一个探索人类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窗口。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增强了我的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类】
(形声。从犬,頪(lèi)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 、 《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 、 《荀子·王制》-无法者以类举。 、 、 《列子·仲尼》-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 《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冒之。
3.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