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7:14
木俑 是指用木材雕刻成的人形或动物形状的工艺品,通常用于古代的墓葬中,作为陪葬品。这些木俑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死者生前的生活场景或随从。
木俑 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木"指木材,"俑"指人形或动物形的雕像。随着时间的推移,木俑的制作技术和风格也在不断演变,从简单的形状到复杂的细节,反映了工艺技术的发展。
在**古代,木俑是墓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对死者生前生活的再现,也是对死者灵魂的安抚。木俑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亡和来世的观念。
木俑往往带有一种神秘和庄严的情感,它们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传统,同时也唤起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
在参观一次古代文物展览时,我被一组汉代的木俑深深吸引,它们的精细雕刻和生动表情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技艺感到惊叹。
在诗歌中,木俑可以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默:
木俑静立,岁月无声, 千年风霜,雕刻成诗。 时光的笔,轻轻一挥, 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
想象一组古代木俑在昏暗的灯光下静静站立,背景音乐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会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和深远。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木制人形或动物形工艺品也有出现,如埃及的木乃伊棺材上的雕刻,或日本的木雕佛像,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用途。
木俑 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古代工艺品的实体,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通过对木俑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同时也能够欣赏到古代工匠的艺术成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木俑这一词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表达的可能性。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俑】
(形声。从人,甬(yǒng)声。本义: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因象人。故从人) 同本义。
【引证】
《埤苍》-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 、 《通典》引《礼记》-俑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 、 《礼记·檀弓》-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组词】
陶俑;武士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