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47: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47:32
土贡: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的一种制度,指的是地方向中央政府进贡的土特产或地方特产。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对中央的臣服关系。
在古代文献中,“土贡”常出现在描述朝贡制度、地方行政管理以及经济交流的语境中。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或者作为一种历史背景的设定。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考古学中,这个词用于研究和讨论古代的贡赋制度。
同义词:贡品、贡物、土产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从概念上对比“自给自足”或“贸易”等词汇。
“土贡”一词源于古代**的贡赋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逐渐演变为更为复杂的经济和政治体系。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降低,更多出现在历史研究和文学作品中。
在古代**,土贡制度不仅是经济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地方对中央忠诚度的一种体现。这种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特产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
提到“土贡”,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繁荣与秩序,以及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联想可能会带来一种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古代历史或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时,了解“土贡”的概念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土贡”来描绘那个时代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江南水乡,丝绸如云,
土贡千里,献于帝阙。
舟车络绎,商旅不绝,
古道悠悠,见证繁华。
结合古代**的绘画或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视觉化“土贡”的场景,如描绘地方官员带着贡品前往京城的画面。听觉上,可以想象古代商队的铃声和马蹄声,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制度可能被称为“tribute”或“贡品”,但具体实施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古罗马,地方省份也会向中央进贡,但这种进贡更多是基于军事征服而非文化交流。
“土贡”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在学历史或进行文化创作时,这个词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素材。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贡】
(形声。从贝,工声。本义: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贡,献功也。 、 《释言》-贡,上也。 、 《广雅》-贡,献也。 、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 、 《周礼·大司徒》。注:“贡地所生,谓九谷。”-以令地贡。 、 《周礼·小司徒》。注:“谓九谷三泽之材也。”-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 《考工记·匠人》注-贡者,自治其所受田,贡其税谷。 、 《聊斋志异·促织》-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组词】
贡奉、 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