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3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36:58
“指鹿作马”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鹿说成马。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用以形容人故意歪曲事实,欺骗他人。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为了私利而故意歪曲事实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某人的不诚实或误导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那些试图通过操纵信息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
同义词: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歪曲事实 反义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正直无欺
“指鹿作马”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据说秦二世时,赵高试图篡位,为了测试群臣是否服从他,故意指着一只鹿说是马,结果许多大臣为了保命,也跟着说是马。这个成语因此流传下来,成为形容故意颠倒黑白的典型表达。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警示人们要保持诚实和正直,不要为了私利而欺骗他人。在社会交往中,它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可能故意误导他人的行为。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警惕和厌恶,因为它代表了不诚实和欺骗。在表达时,我会用它来强调对正直和诚实的重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试图通过指鹿作马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谎言的森林里,指鹿作马者迷失了方向,真理的光芒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一群困惑的人面前,指着一只鹿说是马,周围的人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种场景可以引发对欺骗和不诚实的深刻反思。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lling black white”或“twisting the truth”,虽然不如“指鹿作马”那样形象和富有历史背景,但也传达了类似的意思。
“指鹿作马”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提醒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真理和诚实。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警示标志,帮助我识别和避免欺骗行为。
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昭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
1.
【指】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引证】
《说文》-指,手指也。 、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 、 《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葱根。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以指叩门。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指下、 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 指尺、 指掌、 指语
足指也叫做指。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2.
【鹿】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鹿的头角四足之形。本义:鹿科动物的总称。种类很多,通常雄鹿有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鹿,山兽也。 、 《易·屯》-即鹿无虞。 、 《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 、 《仪礼·乡射礼记》-鹿中容八算。
【组词】
鹿中、 鹿伏鹤行
3.
【作】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作,起也。 、 《易·离》-明两作。 、 《书·无逸》-作其即位。 、 《诗·秦风·无衣》-与子偕作。 、 《考工记》-或作而行之。 、 《周礼·士师》-凡作民。 、 《仪礼·特牲礼》-三献作止爵。 、 《礼记·礼运》-后圣有作。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而后作焉。 、 《论语·先进》-舍瑟而作。 、 《礼记·少仪》-客作而辞。 、 宋·苏轼《画佛赞》-如日出时,眠者皆作。 、 方苞《狱中杂记》-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
【组词】
作止
4.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