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3:10
“有足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有脚的蛇”,比喻事物本性难移,或形容事物形态怪异、不合常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虽然有所改变,但本质上仍然保持原样的事物。
在文学作品中,“有足蛇”常用来讽刺那些表面上有所改变,实际上本质未变的人或事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或态度虽然有所调整,但本质上依然如故。在专业领域,如生物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些罕见的生物变异现象。
“有足蛇”这个成语的来源不详,可能是民间传说或寓言故事中衍生出来的。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更多是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蛇通常象征着智慧和神秘。然而,“有足蛇”这个成语却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有所改变,实际上本质未变的事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对表面变化的批判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讽刺和无奈的感觉,因为它揭示了事物表面变化背后的不变本质。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人们往往带有一种失望或批评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有足蛇”来形容一个朋友,他在表面上接受了新的建议,但实际行为并未改变,这让我感到他的改变只是表面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万物更新,唯有那有足蛇,依旧蜿蜒在旧梦中。”
想象一条蛇长出了脚,这种怪异的图像会让人感到不适和好奇。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关于蛇的神秘故事或传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披着羊皮的狼”,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善良,实际上心怀恶意的人。
“有足蛇”这个成语深刻揭示了事物表面变化与本质不变的矛盾,提醒我们在评价事物时要深入其本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语言的深度和多样性。
1. 【有】
2.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引证】
《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 《易·说卦》-震为足。 、 《大戴礼记》-足恭而口圣。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 、 《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折臂断足。 、 清·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 、 、
【组词】
足心、 足炉、 足不出户、 足衣、 足音跫然
3. 【蛇】 ——见“委蛇”(wēiy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