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53: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53:24
有蹄类: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那些具有蹄的哺乳动物。基本含义是指一类动物,它们的脚部有蹄,通常用于行走和奔跑。有蹄类动物包括马、牛、羊、鹿、猪等。
在文学中,有蹄类可能被用来象征自然、野性或力量。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简单地用来指代上述动物。在专业领域,如生物学或动物学,有蹄类是一个精确的分类术语,用于描述这一大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同义词:蹄类动物、有蹄目动物 反义词:无蹄类(如灵长类、食肉类等)
“有蹄类”这个词源于拉丁语“ungulātus”,意为“有蹄的”。在生物分类学中,这个词逐渐被标准化,用来指代那些具有蹄的哺乳动物。
在许多文化中,有蹄类动物与农业、畜牧业紧密相关,是人类食物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来源。在一些**和神话中,有蹄类动物也常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
对于许多人来说,有蹄类动物可能唤起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向往,或是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在个人经历中,有蹄类动物可能是童年在农场玩耍的记忆,或是与家人一起观赏野生动物的愉快时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草原上,有蹄类的旋律,蹄声如鼓,奏响自然的赞歌。”
想象一群有蹄类动物在草原上奔跑,蹄声隆隆,尘土飞扬,这样的场景可以激发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ungulates”,德语中的“Huftiere”,都指代类似的概念,但在具体的文化和语境中可能有所不同。
“有蹄类”这个词汇在生物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动物的分类,也连接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尊重。
1. 【有】
2.
【蹄】
(形声。从足,ń声。本义:牛、马、猪、羊等有蹄类哺乳动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质覆盖物,以将趾的末端几乎全部包裹住,又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
同本义。
【引证】
《谷梁传·昭公八年》。释文:“蹄,马足也。”-马候蹄。 、 《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蹄,用如动词:踢。)
【组词】
牛蹄;马蹄;猪蹄;蹄涔、 蹄洼、 蹄道、 蹄蚤、 蹄书
3.
【类】
(形声。从犬,頪(lèi)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 、 《韩非子·五蠹》-皆守株之类。 、 《荀子·王制》-无法者以类举。 、 、 《列子·仲尼》-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 《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