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9:5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9:55:37
“有过之无不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有超过的,没有不及的”,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在某方面不仅达到了某种程度,而且还超过了这个程度,即超过了预期的标准或要求。
“有过之无不及”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超越”和“极致”概念的表达需求。
在**文化中,追求卓越和超越是普遍的价值观念。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倾向,鼓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成就。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努力、成就和卓越。它激励人们追求更好的自己,不断突破界限。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一位演讲者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让我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诗篇,有过之无不及,每一行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艺术家在画布上挥洒自如,每一笔都超越了常规,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这个成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yond expectation”或“exceeding expectat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超越和卓越的意义是相似的。
“有过之无不及”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体现了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有力地传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刻一册稿,娶一个小,则甬东风气,较明末~。
1. 【有】
2.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5.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6.
【及】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及,逮也。 、 《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 《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
【组词】
赶不及、 企及、 來得及、 及面、 及时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