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0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08:46
火焰喷射器是一种军事武器,用于喷射出高温火焰,主要用于摧毁敌方设施、清除障碍或在战场上制造恐慌。它通常由一个或多个燃料罐、压缩气体和喷射装置组成。
“火焰喷射器”一词源于军事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火焰喷射器首次被广泛使用,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在现代战争电影和游戏中,火焰喷射器常被用作增强视觉效果和紧张氛围的工具。它也常被用来象征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破坏力。
火焰喷射器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恐惧和敬畏。它象征着毁灭和不可控制的力量,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在军事博物馆中,我曾亲眼见过火焰喷射器的展示,那强大的破坏力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火焰喷射器在夜空中划过, 如同愤怒的巨龙, 吞噬着一切光明。”
想象一下火焰喷射器喷射时的画面:炽热的火焰、爆炸声和士兵的呐喊声,这些都能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
在不同语言中,火焰喷射器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象征的毁灭和恐怖的意义是普遍的。例如,在德语中,它被称为“Flammenwerfer”。
火焰喷射器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类对力量和毁灭的复杂情感。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
1.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2.
【焰】
(形声。从火,臽(xiàn)声。本义:火苗)。
同本义。
【引证】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烟焰迷漫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又如:内焰(火焰的中间部分);外焰(火焰最外层);焰段(见“艳段”);焰烘烘(焰腾腾。火焰旺盛的样子;引申为情绪激昂);焰头上(喻指兴旺发达);焰焰(火苗起初的样子)-烟焰雾雨。
3. 【喷】
4.
【射】
(本作“射”。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 《周礼·保氏》-三曰五射。 、 《礼记·射义》-射者,男子之事也。 、 《汉书·萧望之传》。注:“射之言投射也。”-以射策甲科为郎。 、 《后汉书·光武纪》-射声校尉。 、 《汉书·李广苏建传》-常能为汉伏弩射之。 、 邵长蘅《青门剩稿》-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组词】
射鹄、 射日、 射牛、 射利
5.
【器】
(会意。从犬。《说文》:“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物很多,用狗看守。本义:器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器乃凡器统称。”-器,皿也。 、 《老子》-天下神器。 、 《易·系辞》-形乃谓之器。 、 《周书·宝典》-物周为器。 、 《周礼·大行人》-其贡器物。 、 《韩非子·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 、 《韩非子·十过》-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 、 《墨子·公输》-守圉之器。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肖于器邪。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盆器倾侧。 、 清·周容《芋老人传》-尽一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