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1:4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1:43:29
寓公(yù gō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寓居他乡的贵族或官员。基本含义是指那些因为政治原因或其他原因而离开自己的家乡,居住在别的地方的贵族或官员。
在文学作品中,“寓公”常用来形容那些因政治斗争或战乱而流离失所的贵族,带有一定的悲情色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题材的讨论或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它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术语。
同义词:流亡者、流寓者、客居者 反义词:本土人、定居者
同义词中,“流亡者”强调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流寓者”强调长期居住在外,“客居者”则强调暂时性的居住。反义词则与“寓公”形成鲜明对比,强调稳定和本土性。
“寓公”一词最早见于《左传》等古代文献,原指因政治原因离开家乡的贵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这类人群的专用词汇。
在**古代,由于频繁的政治斗争和战乱,许多贵族和官员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成为寓公。这种现象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影响了后世对这类人群的看法和描述。
提到“寓公”,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无奈和漂泊的情感。这些人在异乡的生活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他们的故事常常带有悲剧色彩。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寓公”这个词,但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这个词常常出现,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寓公”:
寓公独坐黄昏后,
思乡情切泪双流。
异乡月色冷如霜,
故园梦回几度秋。
想象一个寓公坐在异乡的庭院中,望着天边的月亮,背景音乐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能很好地传达出寓公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xile”(流亡者),它也指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的人。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这两个词汇都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政治动荡时的共同经历。
通过对“寓公”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现象,也反映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普遍情感。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表达的可能性。
1.
【寓】
(形声。从宀,禺(yù)声。宀,表示房屋。本义:寄居,寄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寓,寄也。 、 《国琼·周语》-国无寄寓。 、 《礼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 、 《孟子》-无寓人于我室。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径造袁所寓。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寓逆旅主人。 、 宋·文天祥《后序》-围所寓舍。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同寓数十人。
【组词】
寄寓、 寓士、 寓泊、 寓食、 寓客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