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1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17:36
农历:农历是一种以月亮的相位变化周期为基础的历法,也称为阴历或旧历。它是**传统历法,主要特点是根据月相(新月到新月)来划分月份,一年通常有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为29或30天。由于月相周期与太阳年不完全吻合,农历年通常比太阳年短约11天,因此需要通过闰月的方式来调整,以保持与季节的同步。
农历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观察月亮的相位变化来计算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历法系统,包括了闰月的概念,以调整与太阳年的差异。
农历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传统节日和俗都是根据农历来安排的,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农历常常与传统、家庭、自然和农业活动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温馨、和谐和自然的感觉。它提醒人们尊重自然规律,珍惜家庭和传统。
在个人生活中,农历常用于安排家庭聚会和庆祝传统节日。例如,每年农历新年,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在诗歌中,农历可以用来营造一种传统和自然的氛围:
农历新年到,家家户户忙。 红灯挂门前,团圆饭香。
农历新年时,红色的装饰、鞭炮声和家人的笑声构成了独特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这些都与农历紧密相关。
在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越南和日本,也有使用农历的传统,但具体的节日和*俗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韩国的农历新年称为“설날”(Seollal),也有类似的庆祝活动。
农历不仅是一种历法,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符号。它帮助我们理解自然规律,连接传统与现代,是语言学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和使用农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
1.
【农】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林,从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进行农耕,必先伐木开荒,故从“林”;古代以蜃蛤的壳为农具进行耕耨,故从“辰”。小篆认为从晨,囟(xìn)声。从“晨”,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本义:耕,耕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耕必作于晨,故从晨。-农,耕也。 、 《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 、 《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 、 晁错《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 、 汉·贾谊《论积贮疏》-殴民而归之农。
【组词】
农家子、 农舆、 农战、 农月
努力,勉力。 同: 努
【引证】
《左传·襄公十三年》-小人农力以事其尚。
2.
【历】
(形声。从謪,厤(lì)声。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本义:经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历,过也。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深践戎马之地, 足历王庭,垂饵虎口。 、 清·姚鼐《登泰山记》-历齐河。 、 《三国志·诸葛亮传》-已历三世。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身不历农亩之劳。 、 清·张廷玉《明史》-历两京左右通政。
【组词】
身历、 历时、 历劫、 历岁、 历载、 历远、 历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