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26: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26:34
“不成三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连三片瓦片都无法形成,比喻事物残缺不全或不成体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不完整或不完美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不成三瓦”常用来形容建筑的破败或事物的残缺,如描述一座废弃的古宅或一个破碎的家庭。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不完整或不完美的事物,如一个不完整的计划或一个不和谐的团队。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或考古学中,这个成语可能特指建筑结构的损坏或遗迹的不完整。
“不成三瓦”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完整性和和谐性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而是扩展到形容各种不完整或不完美的事物。
在**文化中,完整性和和谐性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不成三瓦”这个成语在描述不完整或不完美的事物时,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反映了人们对完美状态的追求。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遗憾和不满足。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事物,引发对完整性和完美性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因为缺乏关键资源而最终“不成三瓦”,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完整性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古宅已不成三瓦,唯余风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破败的古宅,瓦片散落一地,风声呼啸,营造出一种凄凉和沧桑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complete”或“fragmented”,但它们没有“不成三瓦”那种形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不成三瓦”这个成语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事物的不完整状态,还反映了人们对完整性和完美性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不完整事物的看法和感受。
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3.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4.
【瓦】
用瓦覆盖;铺瓦。
【引证】
《急就篇》-瓦屋梁。
1. 【不成】 不行;不行➋;用在句末,表示推测或反问的语气,前面常常有“难道、莫非”等词相呼应:难道就这样算了~?|这么晚他还不来,莫非家里出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