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6:2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6:27:28
文韬武韬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文韬”和“武韬”两个词组成。其中,“文韬”指的是文治、文才、策略等,强调智谋和策略;“武韬”则指的是武力、武艺、军事策略等,强调武力和战术。整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集体既有文才又有武略,文武双全。
在文学作品中,文韬武韬 常用来形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政治家,如诸葛亮、曹操等,他们既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又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历史人物或军事策略时,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这个词汇用于深入分析人物或**。
文韬武韬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书《六韬》,其中分为文韬和武韬两大部分,分别讲述政治策略和军事战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全面才能。
在**传统文化中,文韬武韬的概念强调了文武并重的价值观,这在古代的科举制度和军事选拔中都有体现。这种观念也影响了后世对于领导者和英雄人物的评价标准。
文韬武韬 这个词汇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智慧与力量的结合,是理想中的领导者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在与历史学*或军事策略讨论时出现,用于描述那些既有深厚学识又有实战经验的人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文韬绘江山,武韬定乾坤,英雄志在四方,文武双全显威名。”
结合古代战争的画面和战鼓声,可以更好地理解文韬武韬的含义,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智谋与勇武。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cholar-warrior”或“knight-errant”,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体现了文武双全的概念。
文韬武韬 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全面才能,也反映了社会对于文武并重的价值观。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化的精髓。
上略中略,奏山石之奇谋;文韬武韬,奉川璜之秘诀。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韬】
(形声。从韦,舀(yǎo)声。韦,熟皮。本义:剑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韬,剑衣也。
3.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4.
【韬】
(形声。从韦,舀(yǎo)声。韦,熟皮。本义:剑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韬,剑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