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40: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40:09
“口讲指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口头讲述和用手比划来表达或解释某事。这个成语强调了语言和肢体动作在沟通中的结合使用,通常用来形容某人解释事情时既用言语又用动作辅助,以使对方更清楚地理解。
在文学作品中,“口讲指划”常用来描绘人物生动活泼的交流方式,增强场景的动态感。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某人解释复杂或抽象概念时的情景。在专业领域,如教育或演讲中,这个成语强调了视觉和听觉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
同义词:比手画脚、指手画脚、手舞足蹈 反义词:沉默寡言、言简意赅
同义词“比手画脚”和“指手画脚”都强调了动作的辅助作用,但“比手画脚”更侧重于动作的描绘,而“指手画脚”有时带有贬义,指不必要的多动作。反义词“沉默寡言”和“言简意赅”则分别表示不善言辞和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口讲指划”作为一个成语,其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如“口说手画”也有出现,显示了语言和动作结合的古老传统。
在**文化中,沟通不仅仅是言语的交流,肢体语言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口讲指划”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全面沟通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生动、活泼的印象,让人联想到热情洋溢的交流场景,增强了沟通的亲和力和效果。
在教学或演讲中,我经常使用“口讲指划”的方法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我的观点,特别是在解释抽象概念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口讲指划,如春风拂面,言语间,指尖舞,绘出心中景。”
想象一个老师在黑板前口讲指划,声音和动作同步,形成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和谐,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lking with one's hands”,强调了手势在英语沟通中的重要性。
“口讲指划”不仅是一个描述沟通方式的成语,也反映了语言和动作在人类交流中的紧密结合。在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每条凳子可容几人,哪里是站台,哪里是门……都口讲指划地详细说给他们听。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讲】
(形声。从言,冓(gōu)声。本义:和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讲,和解也。 、 《战国策·西周策》-而秦未与魏讲也。 、 《史记·樗里子甘茂传》-与魏讲罢兵。 、 《大载礼记·千乘》-以中情出,小曰閒,大曰讲。 、 《战国策·秦策》-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 、 《战国策·赵策》-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
【组词】
讲息、 讲贡、 讲款、 讲盟
3.
【指】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引证】
《说文》-指,手指也。 、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 、 《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葱根。 、 唐·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以指叩门。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指下、 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 指尺、 指掌、 指语
足指也叫做指。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4. 【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