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3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35:47
词汇“[口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或君主口头下达的命令或指示。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口诏”字面意思是指通过口头传达的诏令。在古代,的命令通常以书面形式颁布,称为“诏书”,而“口诏”则是指直接口头下达的命令,这种命令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在文学作品中,“口诏”常用于描绘古代宫廷场景,特别是在描述**的权威和决策过程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为它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在历史学或古代文献研究的专业领域,学者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来准确描述古代的政治制度和行政命令。
“口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口”指的是口头,“诏”则是指**的命令。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面形式的命令(诏书)成为主流,“口诏”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踪迹。
在古代社会,的每一句话都被视为神圣和不可违背的,因此“口诏”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这种文化背景使得“口诏”一词带有强烈的权威和历史色彩。
提到“口诏”,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庄严和神秘,以及**的绝对权威。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对权力结构的思考。
由于“口诏”是一个历史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然而,在参与历史剧的表演或撰写历史题材的作品时,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历史感。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口诏”来描绘**的权威:
金銮殿上,龙椅高坐,
口诏一出,天下皆从。
想象一幅古代宫廷的画面,坐在宝座上,大臣们跪拜在地,等待的口诏。这种场景可能会伴随着庄严的音乐和宫廷乐队的演奏。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口头命令可能被称为“口谕”或“口头命令”,但“口诏”这个词汇因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在中文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口诏”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政治制度,也体现了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在现代汉语学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诏】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引证】
《说文新附》-诏,告也。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 、 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上诏书者。 、 《穆天子传》-以诏后世。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组词】
诏众、 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