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8:0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8:07:12
心性之学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研究人的内心本质、性格和道德修养的学问。它通常与儒家、道家或佛家的哲学思想相关联,强调通过内省和修炼来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在文学中,心性之学 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如《论语》中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哲学或**研究中,它可能被用来讨论人的内在本质和道德发展。
同义词:道德哲学、修身养性、内省之学 反义词:物质主义、外在表现、功利主义
心性之学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丰富,涵盖了更广泛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研究。
在文化中,心性之学** 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紧密相关。它强调个人通过自我提升来达到社会和谐,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这个词给我带来一种深沉和内省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智者的形象,以及他们对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加过一个关于心性之学的研讨会,那次经历让我对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心性之学,深邃如海, 内省之光,照亮心台。 修身养性,道在心中, 和谐之音,响彻云霄。”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坐在静谧的山林中,闭目沉思,周围是宁静的自然环境。这样的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心性之学的意境。
在西方哲学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thics”(伦理学)或“Moral Philosophy”(道德哲学),它们也探讨人的内在本质和道德行为,但侧重点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心性之学 是一个深奥且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涉及个人的内在修养,还与社会和谐紧密相关。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更深入地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和道德行为。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性】
(形声。从心,生声。本义:人的本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 《广雅》-性,质也。 、 《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 、 《荀子·性恶篇》-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荀子·正名篇》-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组词】
性根、 性行、 性气、 个性、 禀性、 性尚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