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21: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21:32
“应召”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接受召唤或命令,通常指被官方或权威机构召唤去执行某项任务或职责。在古代,这可能涉及到官员接受**的命令,而在现代,这可能意味着接受政府的召唤或参与某种官方活动。
在文学中,“应召”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角色接受某种使命或挑战,增添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描述某人接受一个电话或信息请求去做某事。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军事,“应召”可能特指接受特定的法律或军事命令。
同义词:响应、接受、服从、应答 反义词:拒绝、回避、无视、抗命
“应召”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应”意味着回应或接受,“召”意味着召唤或命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扩展,不仅限于官方命令,也包括各种形式的召唤或请求。
在**传统文化中,“应召”常常与忠诚、责任和义务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保留着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但也开始更多地与个人选择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
“应召”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严肃和责任感。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更大的利益或责任而牺牲个人时间和自由的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多次应召参与紧急项目,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应召”背后的责任和挑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应召”:
星辰应召,穿越夜空,
勇士应召,赴战场。
心灵应召,爱无疆,
历史应召,记辉煌。
想象一个古代官员接到**的召唤,急忙穿上官服,骑马赶往皇宫的场景。这种视觉联想可以通过古装剧中的场景来实现,而听觉联想则可以通过紧张的背景音乐和马蹄声来营造。
在英语中,“应召”可以对应为“respond to a call”或“answer the call”,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基本含义相似。
通过对“应召”这个词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个词不仅体现了责任和义务,也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选择。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更准确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诏】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引证】
《说文新附》-诏,告也。 、 《礼记·曲礼》-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 、 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上诏书者。 、 《穆天子传》-以诏后世。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组词】
诏众、 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