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5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50:27
殉道(Martyrdom)一词源自希腊语“martys”,意为“目击者”。在语境中,殉道指的是为了信仰而牺牲生命的行为。这种牺牲通常是为了坚持某种或道德原则,即使面对死亡威胁也不放弃。
殉道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初指目击者,后来在教中演变为为了信仰而牺牲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扩大,不仅限于领域,也用于形容其他形式的牺牲和奉献。
在**教文化中,殉道者被视为英雄和圣人,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信徒们坚持信仰。在其他文化中,殉道也可能被用来形容为了某种理想或原则而做出巨大牺牲的人。
殉道一词常常带有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牺牲、勇气和忠诚。这种情感反应可能激发人们对坚持原则和追求理想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或听说有人为了某种信念或原则而做出巨大牺牲的情况,这些人有时会被形容为现代的殉道者。
在诗歌中,可以将殉道融入到对牺牲和忠诚的赞美中:
在信仰的火焰中, 他们燃烧,不畏死亡, 殉道者的光辉, 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殉道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画作中描绘的殉道场景,或是音乐中表达的牺牲和奉献的主题。
在不同文化中,殉道的概念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伊斯兰教中,殉道(Shahid)指的是为了信仰而牺牲的人,但在其他文化中,这个词可能更多地与**教相关联。
殉道一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涉及*和历史,还触及到人类对牺牲、勇气和忠诚的普遍理解。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殉道一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的应用,以及它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
【殉】
(形声。从歹(本作歺),旬声。歺(è),剔过肉剩下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殉葬;以人从葬)。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殉,用人送死也。 、 《左传》-王缢于芋尹申亥氏。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 、 《礼记·檀弓下》-死者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与城为殉。
【组词】
殉死;殉葬
2.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