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2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7:54
殉难 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指为了某种信仰、原则或事业而牺牲生命。它通常带有强烈的牺牲和悲剧色彩,强调在面对极端困境时选择死亡而非屈服。
在文学中,“殉难”常用于描述英雄或烈士为了理想或正义而牺牲的情景,如在战争、革命或信仰中。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历史或英雄事迹时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学和伦理学中,“殉难”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用以探讨牺牲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同义词在强调牺牲的意义上相似,但“殉难”更侧重于因信仰或原则而导致的死亡。反义词则表达了与坚持和牺牲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殉难”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为了某种信仰或原则而牺牲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英雄或烈士牺牲的专用词汇。
在许多文化中,“殉难”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是对信仰和原则的终极忠诚。在**文化中,殉难者常被视为圣徒,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激励着后来的信徒。
“殉难”这个词带有一种庄严和悲壮的情感,让人联想到英雄主义和无私奉献。它激发人们对牺牲者的敬意和对正义的追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读到过关于二战期间抵抗**成员的殉难故事,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勇气和牺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殉难”:
在那无星的夜,他选择了殉难, 为了那遥远的理想,他献出了生命。 他的血,如火,燃烧在历史的篇章, 激励着后来者,追寻那未竟的光芒。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英雄在风雨中站立,面对着巨大的困难,他的身影坚定而孤独。音乐上,可以联想到悲壮的交响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传达出坚持与牺牲的情感。
在不同文化中,“殉难”的概念有所不同。例如,在**教文化中,殉道者被视为圣徒;在伊斯兰文化中,殉道者(Shahid)被认为是直接进入天堂的英雄。
“殉难”这个词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库,还让我对牺牲和勇气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类在面对极端困境时的选择和行为。
1.
【殉】
(形声。从歹(本作歺),旬声。歺(è),剔过肉剩下的骨头,常与“死亡”有关。本义:殉葬;以人从葬)。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殉,用人送死也。 、 《左传》-王缢于芋尹申亥氏。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 、 《礼记·檀弓下》-死者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与城为殉。
【组词】
殉死;殉葬
2.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