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8:06: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8:06:18
“孤鹜”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孤”和“鹜”两个字组成。其中,“孤”意为单独、孤独,“鹜”指野鸭。因此,“孤鹜”字面意思是指单独一只野鸭,常用来比喻孤独或孤立无援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孤鹜”常用来营造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例如,在古诗中,诗人可能用“孤鹜”来表达自己的孤独感或对自然美的欣赏。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或艺术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
“孤鹜”这个词汇在古代文学中就有使用,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和含义没有太大变化,仍然保持着其孤独和孤立的象征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孤独往往被赋予一种诗意和哲理的意味。因此,“孤鹜”这个词汇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经常被用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和思考。
“孤鹜”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孤寂和凄凉。它让我联想到宁静的湖面、孤独的身影,以及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独自旅行中看到湖面上的一只野鸭,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孤鹜”的意境,感受到了自然与孤独的美。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孤鹜”:
湖面如镜,孤鹜独游,
寂静中,思绪随波逐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湖面上孤独野鸭的画面,宁静而凄美。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湖水轻拍岸边的声音,以及偶尔传来的鸟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olitary duck”,但“孤鹜”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带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和诗意。
“孤鹜”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能力。它不仅是一个描述孤独状态的词汇,也是一种美学和哲学的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美感。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鹜】
(形声。从鸟,敄(wù)声。本义:野鸭)。
同本义。
【引证】
《太平御览》引《说文》-鹜,野凫也。 、 《礼记·曲礼下》。疏引李巡:“凫,家鸭名;鹜,野鸭名。”-庶人之挚匹。 、 贾谊《春秋》-邹穆公有令,食凫鴈者必以粃。 、 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