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1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15:38
拜谒:指恭敬地访问或瞻仰,通常用于对重要人物、圣地或纪念物的尊敬访问。字面意思为“拜”即拜见,“谒”即谒见,合起来表示以尊敬的态度去见某人或去某地。
“拜谒”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拜”在古代有特定的礼仪含义,而“谒”则指请求见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合并,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拜谒”,保留了其尊敬和正式的含义。
在文化中,拜谒常与对祖先、历史人物或场所的尊敬访问相关。这种行为体现了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拜谒一词给人以庄重、尊敬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长河、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先人的缅怀。
个人可能会有拜谒家族墓地或历史遗迹的经历,这些经历往往带有深刻的情感和教育意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古道,我心拜谒,那千年的石碑,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拜谒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石碑、静谧的墓地,或是庄严的音乐,带来一种历史和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pay respects”或“visit”,但它们没有“拜谒”所特有的尊敬和正式的含义。
拜谒是一个富含文化和社会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一个行为,还承载了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1.
【拜】
(会意。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同本义。
【引证】
《书·召诰》。传:“拜首,首至手。”-拜手,稽手。 、 《礼记·郊特性》-拜,服也。 、 《荀子·大略》-平衡曰拜。 、 宋·王傥《唐语林·雅量》-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
2.
【谒】
(形声。从言,曷(hé)声。本义:禀告,陈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谒,白也。 、 《尔雅》-谒,告也。 、 《仪礼·觐礼》-摈者谒诸天子。 、 《礼记·曲礼》-能典谒矣。 、 《左传·隐公十一年》-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 、 《国语·晋语》-不谒而归。 、 《战国策》-臣请谒其故。
【组词】
谒急、 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