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5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54:37
国耻: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国家的耻辱”,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因为外来的侵略、不平等条约、领土丧失、政治失败或其他重大**而遭受的耻辱。它强调的是国家层面的羞耻感和集体的屈辱。
在文学中,“国耻”常常被用来激发民族主义情感,鼓励人们为国家的复兴而努力。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表达对历史**的不满或对当前政治状况的批评。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国际关系学中,“国耻”可能被用来分析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同义词:国辱、国难、国殇 反义词:国荣、国光、国威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国辱”更侧重于侮辱,“国难”侧重于灾难,“国殇”侧重于牺牲。反义词则强调国家的荣耀和力量。
“国耻”一词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特别是在近代,随着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它反映了人民对于国家尊严和主权的强烈意识。
在,提到“国耻”往往会让人联想到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甲午战争等历史。这些不仅给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激发了**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
提到“国耻”,我感到一种沉重和悲愤。它让我想到那些为了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而奋斗的英雄们,也让我思考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与过纪念国耻日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国家历史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为国家的未来贡献力量的决心。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国耻”:
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
国耻如刀,刻骨铭心。
英雄的血,洒满大地,
唤醒沉睡的灵魂。
提到“国耻”,我可能会联想到黑白的历史照片,或者是悲壮的音乐,如《义勇军进行曲》。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都能增强“国耻”这一概念的情感深度。
在其他文化中,如日本有“国辱”(国辱)一词,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了国家层面的耻辱感。
通过对“国耻”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语言学上的一个概念,更是历史、文化和情感的交汇点。它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激励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
1.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2.
【耻】
(形声。从心,耳声。本义:耻辱,可耻的事情)。
同本义(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
【引证】
《说文》-耻,辱也。 、 《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君不使无耻。 、 《论语》-行己有耻。 、 《吕氏春秋·顺民》-越王苦会稽之耻。 、 《国语·越语上》-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 宋·刘开《问说》-后世且行之而不知以为耻者多矣。
【组词】
无耻(不顾(知)羞耻、 羞耻、 耻心